作为长期从事神经变性疾病、运动障碍病,以及神经遗传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的资深主任医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商慧芳教授表示,致使帕金森病呈现年轻化趋势的因素多与环境(比如频繁接触一些除草剂、杀虫剂等有毒有害的化学制品等)和遗传性因素有关。并且,随着疾病科普和宣传的加强,人们对该疾病的重视程度增加,对疾病的了解加深,也因此一旦发现自身症状就会尽早就医。
注:商教授集团队打造微信公众号“商教授团队工作室”,推送常见和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的科普知识介绍,包括帕金森病,ALS,痴呆等内容。
商慧芳教授:“帕金森病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增加患者社会经济负担。并且,其疾病进展与残疾、死亡率增加有关。在疾病的诊断方面,许多疾病在早期的症状并不明显,因此需要通过检测生物标志物来确定诊断。而在疾病治疗方面,研究者则需要能够找到判断该疾病进展的一些比较客观量化的指标。所以,我们也正在探索构建一个更加精准的模型,旨在实现“更早发现、更早诊断、更早治疗”,进而促进患者健康提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以及延缓疾病的发展。基于这些理念,近两年我们在PD相关研究上取得诸多不错的进展。”
2023年最新研究
从基因学、遗传学,以及影像学角度,探索最适合中国人的PD病诊疗方案!
商慧芳教授:不仅是帕金森病,我们通过遗传学的研究来明确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风险和致病基因对于国人的影响。比如说,“中国人某一致病基因的变异频率是多少?”、“哪一些致病基因更容易发生变异?”、“PD疾病的发病风险跟国外患者也是不一样的,那么这些基因背景会不会也影响疾病的进展呢?从近期的临床研究中,我们发现,相关基因变异对中国人的发病风险、生存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影响,与国外人群不尽相同。因此,通过遗传学的研究,我们能够明确不同PD患者携带的基因变异不同,也就是遗传背景不同,会对疾病产生影响,从而有利于精准了解疾病的进展和预后判断。此外,通过我们人群队列的研究,我们还明确了国人早发型PD患者的致病基因变异图谱、致病基因变异频率,对提高疾病的精准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2023年,商慧芳教授参与的一项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QualityofLifeandMotorOutcomesinPatientsWithParkinson'sDisease12MonthsAfterDeepBrainStimulationinChina”在国际知名期刊Neuromodulation上重磅发表,证明中国帕金森病患者在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下,相关生活质量有所改善。
注:DBS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帕金森病首选外科疗法:通过植入大脑中的细微电极,发射电脉冲刺激脑深部的特定核团,以改善患者症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药物治疗的局限性。
该临床研究是全球首个基于中国PD病患者DBS治疗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这项研究的发表对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PD病诊疗都具有重要意义,提供了中国PD病患者接受DBS疗法后生活质量改善的临床研究证据。此项研究还填补了我国这一领域在国际研究中的空白,为国内外研究者在临床实践上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经验借鉴。
此外,在影像层面上,商教授课题组于2022年10月17号,在HumanBrainMapping上发表了题为“Motorprogressionmarkerfornewly-diagnoseddrug-naïvepatientswithParkinson'sdisease:Aresting-statefunctionalMRIstudy”的文章,提出基线静息态功能特征(即fALFF)可预测PD运动进展,并发现尾状核可能是导致PD运动进展的核心脑区。
注:磁共振成像(MRI)可用于客观测量大脑结构和功能变化,可提供PD进展的生物标记物。
该研究发现fALFF值可提供足够的神经生物学变化信息,将有助于临床实践中PD疾病进展预后策略的制定,在疾病预后预测研究、鉴别和运动进展预测中展现出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科学价值。
在未来一年,商教授及其团队将继续推进该方向研究,开发基于影像的预测工具,以便推进监测临床疾病改善的标志物和工具研发,促进临床环境中的实用性。
商慧芳教授:“近几年,国内外研究者们不断探索帕金森病的新疗法,如基因疗法(针对LRRK2和GBA基因等)、病理标志物清除疗法(针对SNCA)、免疫疗法、干细胞治疗、纳米材料制剂治疗等,并取得了很多新进展。因为现在针对PD的常规药物只能改善症状,但实际上我们不论作为医生还是研究者,都希望这个疾病进展速度能够慢下来,甚至能够逆转。所以,我和团队现在也同步参与了针对LRRK2基因机制的LRRK2激酶抑制剂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期望能早日为PD病患者带来新希望。”
中心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室打造独具特色且临床与基础研究有机结合的研究平台,是研究室的未来发展方向。解决临床中的实际问题、探究有价值的基础科学研究、促进实用的成果转化,为推动医学进步、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做出更多贡献,是研究室的未来发展目标。
阿尔茨海默病(AD)是全球范围内影响巨大的一种疾病,较PD更常见和患病人数更庞大,随着人口老龄化对加剧,患病人数还在进一步激增,我国的AD患者占全球的1/5,具有严重对疾病负担。因此,AD也是研究室重点研究方向之一,近几年在商教授的带领下,团队不断深入AD疾病研究,正在构建纵向随访疾病队列,以期构建更有效的疾病预测模型,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其研究包括国际性临床试验、疾病队列研究,以及功能机制研究等,旨在更深入地探究A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并探寻超早期诊断AD的生物标志物。
商慧芳教授:“除了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研究室也致力于研究其他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遗传性疾病以及神经罕见病等的研究。我们希望通过研究这些疾病,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些疾病的本质和特征,为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更多的线索和证据。”
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搭建独立分层、高效衔接、跨学科交叉科研技术开放平台,支撑前沿研究,围绕国际前沿研究热点,构建科研技术平台架构。以老年健康促进、老年肌少症与衰弱、衰老及老年病机制、代谢与衰老、衰老与肿瘤、智能可穿戴健康设备6个中心研究室为一级核心支撑单元、30个多学科共建研究室为二级支撑科研单元、7个公共技术平台为三级支撑科研单元,规范基础研究技术,开展技术协作,实现三级科研单元高效联动。
指导|中心主任董碧蓉教授
策划|中心管理科科长付琛颖
采编|中心宣传专员马小雅